随着国内股市IPO新的一轮大幕开启,新的一轮造富工程又将开始。PE在狂欢,媒体在躁动,而保荐人(简称贱人)和投行各种项目经理(根据装逼程度称为执行董事,副总裁,高级副总裁,高级项目经理等等)都奔波在心花怒放并风雨兼程的路上。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内心都是兴奋而惴惴不安的。虽然根据政策导向,上市的过程将会越来越难,属于投行的红利将越来越少,但是上市和投行仍然是显得十分高上大的词汇。
对于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上市,是一个听起来有点遥远的词语。至今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仍然寥寥。乐视网和人民网在国内被称为2线互联网公司,在国内也饱受质疑。但是已经是不多的在国内互联网上市的公司。而经过统计,中国股市所有和互联网相关概念的公司加起来也没有50家,而这其中已经包括了IDC等周边产业。这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地位,是明显不相符合的。而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2年前时,我曾经坐在一家拟上市公司给投行腾的大办公室里面向保荐人提出了这个问题。烟雾缭绕,办公室里萦绕着为报材料熬夜后的气息。保荐人听到我的问题后就说:去年曾经有家机会报一家互联网有关的公司,就是运营移动音乐基地的娱音科技(好像是这个名字),但是负责这个项目的移动公司负责人(李向东)涉嫌腐败跑掉了,于是上市的事情就黄掉了。害的我们白跑一趟。而另一位准保荐人则说;互联网公司上市,他们有什么资产服务器吗?尽是忽悠。而且国内有互联网上市公司啊,已经不错了。
这两个回答,清晰的勾勒出互联网公司上市在中国存在的障碍。在目前的中国,不管是经济环境上,资本市场的监管规则上还是资本市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于互联网公司上市仍然有着种种疑义,由此使得上市变为一件难事。中国的IT民工们,想让高上大的中国股市接受乃们,恐怕还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是投行团队和监管团队的思维方式问题。
中国的上市历程到目前为止仍然主要是一个风投PE发现潜在上市公司---进行包装上市(发掘公司价值)---证监会审核(其中主要是发审委审核)--签订上市协议,发行新股上市的过程。而这其中主要在于投行团队发现企业价值和监管部门实质审核的过程最为重要。但是目前中国投行团队仍然资本量普遍偏小,缺乏做专业性精品投行的能力,因此都没有专门专研一个行业划分行业组深入挖掘行业价值的做法。
比如在美国《华尔街的肉》这样的书中,我们能够发现华尔街的投行团队都有划分TMT行业组的设置,从而挖掘了大批的互联网公司上市。虽然在历史上造成了互联网泡沫,但是众所周知也让大批还没有实现盈利的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迅速做大。而这样设置行业组做法在国内投行除了少数外资投行以外,基本上还没有出现。
国内的投行从业人员培养体系以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作为主要结构,对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从业人员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深入了解。这种做法使得在中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能够避免很多上市公司质量的问题,但是在风险性上考虑过多使得行业模式过于新锐的互联网公司难以进入投行人士的法眼。
而国内监管机构证监会或发审委等尽管多次表示要加强对于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提倡。但是从国内监管部门的人员组成上来说,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理解仍然有所缺乏。对于上市有着生杀大权的发审委以财务人士为主,这使得互联网公司上市仍然有难度。而就目前的中国股民而言,理解互联网公司的模式仍然有难度,而且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仍然很不规范,各种欺诈上市或者资本运作手段不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使得互联网公司要上市更加困难。
而就监管部门目前的要求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层为了保证上市公司业绩的成熟性。往往都要求公司在上市之间有一定的利润额。创业板是3年内达到500万利润并且逐年递增,主板的要求更高。而很多互联网公司往往是先有用户再考虑盈利。而监管层则要求公司的盈利是一条尽量平滑的曲线。这使得互联网公司难以达到上市的标准。而中国上市标准看重实质性审核而不是把权力完全交给市场,标准非常多,这使得盈利方式独特,往往还与海外资本有着很多复杂关系的互联网公司难以进入资本市场。
从更大层面的文化角度来说,中国的产业文化仍然相对注重制造业,对于以虚拟产品和结合互联网重新整合的传统行业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公司仍然缺乏足够的认可度。而对于注重未来高风险高回报和看重未来投资回报率的互联网行业,在中国仍然存在一定的接受障碍。而互联网创业团队也往往高度认同海外创业文化,首选就不会选择在国内上市。
当然,现在互联网行业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深入传统行业。国家也在出台更多的措施支持互联网公司在国内上市,前不久都在修改上市规则为互联网公司打开大门。目前国内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会越来越多,而这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也高度相关。